金鱼为什么长白点?
鱼体上的白点,是由一种叫流行性小瓜虫寄生于金鱼体表、口腔和鰓部等处形成的。其寄生虫的成虫肉眼看上去像个倒扣的水滴,具有较厚的表膜,前端有1至4根鞭毛。在水温15~25℃时活动速度相当迅速,并能以鞭毛钻入金鱼皮下表膜内形成胞囊。受感染的部位表皮肥大增厚,胞囊增大(俗称为白点),胞囊内的虫体长大后从表膜内钻出,顺水漂游,再找新的寄主进行寄生开始繁殖。
该虫在发病初期,寄主的体表和鰓上呈现白色小点状胞囊(即白点),同时伴有黏液分泌物增多等现象。当病情发展到中后期时,病鱼常在水面上或池壁处不断地擦蹭身体,并伴有呼吸困难及其他各种神经症状,直至身体消瘦焦枯而死。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流行,其他地区流行于4~10月。水温在15℃左右为该虫适宜的繁殖温度,流行于越冬池、温泉水塘以及人工加温的育鱼池中。流行期短的5~7天,长的可达到15天,病鱼的死亡率可达60%~80%。
该病发生后,应迅速向池内泼洒1%~2%的食盐水或将病鱼放入3%~5%的食盐水中浸洗3~5分钟,疗效较好。同时可全池泼洒0.7毫克/升的硫酸铜及硫酸亚铁(5∶2)合剂。亦可用0.1~0.2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15~30分钟,此法对金鱼鰓部患病特别有效。
预防上,在流行季节,每隔15天用20~30毫克/升的生石灰对池水消毒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