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眼皮外翻用什么眼药水?
1.眼睑外翻的原因 眼睑,俗称眼皮。由睫毛、黏膜和结膜构成,覆盖眼球表面,防止外界异物进入眼内,起保护作用。正常情况下,上下睑缘紧贴眼球面,形成一条弧形皱折,称为闭眼缝;上、下睑缘在瞳孔中央会聚,两者间的距离约为2~3mm(图1)。当眼睑不能正常闭合时,称为眼睑脱垂或眼睑关闭不全,其中以单侧眼睑的外下象限脱垂最为常见,多因眶膈松弛,上皮下脂肪逐渐萎缩而致。
若一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则暴露的是一侧眼球的全部或半部,此时由于泪腺分泌的泪液不能及时被擦拭掉,导致结膜长时间湿润而引起炎症反应及角膜上皮损伤,称暴露性角膜炎或称干眼病[1]。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原因是眼睑瘢痕形成使眼睑不能闭合,常继发于眼睑外伤后,如眼睑裂伤等。此外某些眼部手术亦可以引起眼睑瘢痕挛缩而导致眼睑外翻。
2.治疗 2.1保守疗法 如果眼睑外翻较轻,不影响眼球功能者,可行保守治疗观察其效果。可采用局部热敷、按摩促进组织充血,增生,使睑板粘连;也可用胶布条或橡皮膏贴敷于闭合的上睑,将外翻的眼睑拉向正常位置(此法适用于年龄偏小的患儿);还可试用眼睑夹(市售有专用眼睑夹出售)压迫皮肤与眼球之间组织使之粘连,达到矫正的目的。但上述方法往往只能暂时改善症状,并不能起到长期的效果,并且对于已经形成的永久性的眼睑外翻则无能为力。所以一般不主张单纯采用此疗法,只可作为辅助治疗之用。
2.2手术治疗 对于已经形成了不可逆的眼睑外翻,可考虑行手术治疗。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的手术方法。根据本组病例的经验,认为以下两种术式可供参考选择:一是改良的“Z”成形法;二是皮片移植加“Z”成型法的结合应用。
2.2.1改良的“Z”成形法 “Z”成形法最初用于眼睑畸形修复。它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满意的优点。但由于该法的操作过程较复杂,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4-5]。为此,我院经过反复摸索研究并改进传统的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儿童眼病的改良的“Z”成形技术。具体术式如下所示: ①设计:首先沿眼睑外翻处画一条水平线,再自外眦角向下作一垂直线,然后将两线所围成的区域分成四个象限A~D(见图2)。然后在每个象限内分别取两个点B′C′,以这两个点为起点做“I”字形切口至深部组织,切口长度约为0.9cm左右。然后分别将两个象限的皮肤通过“Z”形的移动而翻转使其重叠。注意两点之间的翻转方向要相同,且翻转的距离为1.6~1.8mm为宜。最后分别将各个象限内的多余皮肤切除即可。②缝合:各象限皮肤切口的边缘用6/0尼龙线间断缝合,针距约0.15cm。为了固定皮瓣,以防皮瓣移位,可在皮瓣两侧皮下各放置一根引流条,并在切口中放入凡士林纱布,术后每天换药,5d后去除引流物[6]。③术后处理:同前所述。 本例患眼术前右眼闭合不全,睁眼时下脸外1/3裸露(见图3a)。术后1个月复诊时可见患眼已基本能完全闭合(见图3b)。
2.2.2皮片移植联合“Z”成形法 在改良的“Z”成形法的基础上再配合皮片移植术,可使疗效更佳。通常可选用足跖皮片作为供区,因其血运丰富,愈合快,抗感染能力强,且不易发生挛缩变形,从而保证了移植皮片的成功率[7-8]。具体步骤:先按改良的“Z”成形法将病变处的皮肤进行分离,翻转并缝合好,待创口基本愈合后再在创面上设计植皮的方案。皮片的面积可根据需要而定。最后将皮片移植到病损的部位,然后用无菌敷料包扎创口,定期换药直至皮片完全成活为止。由于该法需另外再取皮肤供区,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以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因此应慎重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