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兔子有毒?
其实,并不是所有兔子有毒,兔子的种类很多,按不同分类方法,大致可以分成4个亚科:兔亚科Ochotoninae、鼠兔亚科Ochotoninae、瓷兔亚科Lebyginae、兔羚亚科Leporinae。其中,最常被作为“有毒”的,是兔亚科的毒兔属Ochotoninae、瓷兔亚科的瓷兔属Leucortyx属、野兔亚科的兔属Lepus属。
兔属
兔属,俗称野兔,共有35种,分布于从亚洲东南部经欧洲直至非洲西北部地区,主要栖息在农田及森林。家兔是由其驯化而来,驯化后体型显著增大,但野兔毒性并不明显。
兔属中,毒性最强的是南美洲西南部的南美毒兔(拉丁学名Oryctolagus cuniculus)。南美毒兔主要分布于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平均体重约为1.5-3公斤,外形和普通兔子没有什么差别,但性格暴躁,一旦被惊扰,便会迅速咬人。
毒性并不来自它的肉,而是由它口腔腺体分泌出的毒液,所含毒素为皂苷,中毒症状往往在咬伤后24小时内出现,如牙齿剧痛和炎症、流涎、恶心,呕吐,痉挛、昏迷,心率失常,最终,在几天内,因心脏病和循环系统衰竭死亡。最可怕的是,毒液一旦通过伤口进入人身体内部,会很快蔓延到整个身体部位,用青霉素、安乃近进行治疗几乎没有效果,毒兔毒免疫人群并不常见,也没有疫苗。
瓷兔与毒兔
在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丛林地区,也分布着一种有毒的兔子,不过它的毒性远不及南美毒兔。
这种兔子叫做“瓷兔”(学名Leucortyx),顾名思义,因为它们的皮毛呈明亮的白色而得名。瓷兔身体长度从35厘米到45厘米不等,尾长5厘米到7厘米,重量在6-8千克左右。瓷兔是夜行性动物,栖息在灌木丛的落叶层中。
瓷兔的毒性也是皂苷,它们生活在食物匮乏的环境,在极度饥饿时,甚至会攻击比自己体型大得多的猎物,但瓷兔毒量不大,并且毒性在数天后会自动消失。曾经有研究统计,一只瓷兔的毒性只能杀死一只鸡,这使瓷兔的威胁性大大下降。
还有一种有毒的兔子,和瓷兔长得非常像,这就是毒兔(学名Ochotona rufescens),和南美毒兔一样,毒兔也被归在了兔亚科。
毒兔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地区,它和兔亚科下的所有兔类一样,有着一个下垂的短耳朵,尖尖的嘴巴以及短而粗的尾巴,它身上的短毛为深灰色或红褐色,下身为白色,在尾部附近变黑。而与瓷兔的区别是,毒兔的耳朵和脑袋上的毛比较长。毒兔的毒性来自于它嘴下,下巴部位的一个腺体。毒兔的毒非常小,毒性在数日后自行消除,并且它并不主动去咬人,所以被咬的人极为少见。
鼠兔
鼠兔虽然以“兔”为名,但其实和真正兔子并无多少亲属关系,鼠兔亚科下有不同种类的鼠兔,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其中,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树栖鼠兔(拉丁学名Bettongia trobei),可能是有毒的。
树栖鼠兔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海岸和塔斯马尼亚岛,这种树栖鼠兔长着一条毛茸茸的长尾巴,尾巴末端有环毛,长耳朵向外翻卷,腿细长,呈黄色至红色,它们以树枝和树皮碎屑上的真菌为食,这些真菌生长于死去的植物和腐败材料上。
鼠兔科的很多种都有毒性,但这种毒性并不是我们一般以为的剧毒,而是微生物感染。澳大利亚一些地区的树栖鼠兔,很可能由于口腔真菌感染,而成为有毒生物。口腔真菌病,是一种感染口腔内任何组织的条件致病性霉菌,这种菌,可能是由啮齿动物或其他动物咬来的。感染这种病的啮齿动物的牙床和牙龈变黑腐败,形成黑色的斑块和溃疡,而啮齿动物口腔内,也布满真菌孢子和粉。
这种树栖鼠兔有可能就是感染了这种菌,其毒性来源于真菌感染,并不是由它们自身产生的毒素。
总之,真正的有毒兔子,其实并不多,我们也不必为这些有毒兔子过多的惶恐,南美毒兔虽然毒,但它的分布并不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而毒兔和瓷兔等,更不必惧怕,因为它们的毒性,并不足以伤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