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身上有什么?
1. 形态特征
蜱是一种微小蜘蛛,成虫体长2~8mm,宽约3mm,深蓝色或黑褐色,头部宽而短,背部隆起,腹面平坦; 腹部有6个胸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椭圆形的大眼睛,每个复眼由若干独立的小眼组成。 胸部和腹部之间有5对步足,腿上的刚毛可伸缩。
雌虫比雄虫大,尾部较尖细,尾端有1个倒三角形的生殖刺突。 若虫期体形与成虫类似,但较小。
2. 生活史及习性
蜱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 其中,若虫期分4龄(个别有5龄),分别称为幼蛉、亚成蛉、成蛉和亚成若虫。各期的形态差异较大。
不同虫态的蜱,其生活史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例如,幼虫和若虫期主要以吸血为生,成虫期由于口器退化,几乎不吸食食物。不同蜱的种类对宿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嗜血,有些偏食,还有的则比较“挑剔”。
一般来讲,蜱离开宿主后可存活10多d甚至更长,但在体内外条件的刺激下,也可使幼虫提前进入若虫期和成虫期,加快繁殖速度。在适宜的环境下,雌虫每胎可产卵200多粒,最多可达500余粒;雄虫每次排精能输送数百万个精子至卵巢,以供受精用。 所以做好环境预防和杀灭工作很重要!
3. 地理分布与寄主
蜱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灌木丛、草丛等处,常栖息于人和家畜的体表,且易于移动。 目前已知的蜱类达700多种,我国约有300种,分布在除南极以外的各个大陆。 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某些蜱类甚至可以耐零下40℃的低温。即使是在-20℃的冰天雪地,它们也能“安然无恙”。 但蜱类“喜欢温暖”,适宜的生长温度约为29~39℃。当气温下降至5℃时,大部分蜱类的活动就停止了。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它们会进入“冬眠”状态。 当条件适合时,它们很快就会苏醒过来。
蜱主要栖息在林地、草地、田野、荒地以及灌木丛等各种环境中,尤喜阴湿,也敢于在光秃秃的树顶上栖息。它们在森林中四处游走,寻找宿主。 但大多数种类的蜱都不善于飞,因此它们大多只是散落在林地的边缘地带。当人类或动物经过那里时,它们就会迅速爬上去。如果被粘上,它们可以忍受几个小时乃至十几小时的干燥,直到找到合适的机会“再次登陆”并寻找新的宿主。 已知的蜱的寄主大约有5000多种,分为4纲24目,其中以昆虫纲的动物最多,占绝大部分。
4. 传播疾病
虽然蜱本身并不会真正叮咬人,但它却可以传播多种病原微生物,造成人类和牲畜的感染,引起发热,淋巴结炎、急性白血病等多种疾病,严重时可致死。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就在蜱中分离到了细菌,后来又在寄生虫中发现了立克次体,从而证实了蜱是某些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传染媒介。 目前已经发现至少70余种细菌/真菌/病毒能在蜱体内生长繁殖,导致蜱致病性增强。 这些病原体可以在蜱内进行增殖,然后侵入局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但是,并不是所有感染的蜱都会表现出临床症状,部分蜱可在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下发生死亡。而那些存活下来的蜱,其体内的病原体也能够逐步清除。
不过,一旦人体或动物宿主体表受损,如皮肤出现伤口、湿疹等,抵抗力下降,蜱就有可能趁虚而入,引发疾病。 当蜱的体内携带多种病原体时,由于多种病菌的协同作用,可能会加重疾病的进展,进而威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