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好的画眉眼睛?
看到题目,我第一反应是:好马配好鞍这句话用在鸟身上真的合适吗……但转念一想,对于鸟的审美而言,这句话确实合适得不得了。 先给大家看一下我认为的好画的眼睛——我家牡丹顶部的眼珠,由于瞳孔的颜色很深,所以看起来黑亮黑亮的: 再来看一下不太好的画:边缘生硬死板,颜色浓重而呆滞(当然可能也有技巧上的问题): 为什么同样的眼睛,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鸟类在视觉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双眼视者(binocular vision)而不是单眼视者(monocular vision)。也就是说,鸟看东西的时候不是像人一样用一只眼睛聚焦,然后再把两个图像融合成一个整体的。(虽然它们可能没有人类那样精细的眼睛运动能力去分别处理不同的图像。)而是两只眼睛同时观察同一物体,并且两个图像在大脑中同时加工的。两个眼睛看到的画面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这个区别取决于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以及物体的移动速度等参数),然后通过一定的神经过程,将这两个轻微差异的镜头影像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图像。 这个由双重视力所带来的微调功能是很强大也很重要的。比如飞行的鸟类在调整方向的时候,通常是整个机身都倾斜,而不是像陆上动物那样扭动脖子。这就可以保证它们对前方画面的稳定感知。
其次,我们人类是裸眼视者(naked-eye vision)。也就是我们能直接看到这些景物反射或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光信号。这些光线经过眼球的中轴,从视者(optics)进入一个叫做丘脑的区域,然后在此区域进行色觉和清晰度辨别后,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流程,最终把信息传递到大脑相关区域。 而鸟类并不是裸眼视者。大部分鸟类都具有很精密的视者(vision organ),也叫作鸟眼(bird's eye)。这种视者在视网膜下方有一个类似照相机的透镜系统,能够将外界景物放大并成像。这样,即使微小细节,也能清楚看见。 但是,就像照相机会受景深影响一样,鸟眼的透视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远处的景物会模糊,而近处的景物则会变得十分清晰。对距离的判断是鸟眼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除了眼睛本身构造和视觉过程的因素外,鸟类个体的“眼养”情况也对眼睛的大小和形状有重要影响。 鸟类的眼皮通常都是由肌肉组成的。当这些肌肉收缩时,眼睑就能闭合。同时,由于很多鸟没有汗腺,因此眼睑分泌汗液的功能也由肌肉完成。而这种肌肉的运动,是可以被个体调节的。 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而鸟又不能及时闭眼避免过强的光刺激的话,眼睛就会受损变凸。就好像人长期戴墨镜造成的“太阳穴”一样。不过,鸟的“太阳穴”是不会像人脸部皱褶那样存在的。如果环境光照强度一直很高,而鸟又不能及时避开的话,那么它们的眼睛就有可能因此而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