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打狂犬病疫苗吗?
首先,你需要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1.传染源: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均为传染源。在我国,95%以上的病例是由犬咬伤引起的,其余则由猫、鼠等啮齿类动物引起。
2.传播方式:由于人不是狂犬病毒的适宜宿主,病毒只能在动物的神经系统内增殖,而无法在人体内完成其复制过程。一旦人体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病毒通过伤口侵入人体,经血液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此时若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病毒在被清除前可保持潜伏状态;反之,若免疫功能下降(如患糖尿病)或缺失(如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则会导致病毒迅速繁殖,并损害周围神经以及脑组织,出现临床症状。所以,只有感染了狂犬病毒的动物才有可能让人患病。
3.易感人群:所有年龄段的人均可能感染狂犬病毒,但绝大多数患者为14岁以下的儿童和年轻人,这些患者大多因被犬咬伤而引起感染。 只要你没有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就不需要注射该疫苗——当然,你也不想自己成为病毒源,祸害其他无辜的人吧!
狂犬病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措施,一旦发病,几乎百分之百致死,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发现4例(非注射疫苗预防后被狗咬而发病的)患者存活的报道,其治疗效果也尚存争议,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被犬、猫、鼠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后一定要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疫苗注射程序是:第1天注射2针(左右臂各一针),第3、7、14、30天再各注射1针,如果伤口接近头部或伤口流血不止,必须加注两针免疫球蛋白,否则可能无效。有的伤者注射疫苗1~2针后,就因为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和伤处红肿等现象,而被迫停止治疗。其实这种反应是正常现象,不需特殊处理,只要多饮水、休息,就可自行消退。以后再注射同一批号疫苗时反应会很轻或不发生反应。应注射5针疫苗者不得减少注射次数,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如果被动物咬伤头面部、手指或被严重咬伤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要在注射疫苗的同时,于伤口底部和周围注射抗狂犬病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注射前必须先做皮试。